首 页白鹿钟声正觉学院白鹿衔花佛教通讯慈善事业佛学常识禅书禅画佛门礼仪论 坛
辩中边论54(第四期)
文:admin     添加时间:2009-2-17 0:00:00


离二边正行,这一部分的内容一共分为两个方面。前面的八种已经解释完了。接下来引《宝积经》的文义,从七个方面来显示中道远离二边。
“复有七种分别二边。何等为七?”前面已经讲了八种二边,现在又有七种。到底是哪七种呢?
    一、有非有边
    “谓分别有分别非有各为一边,这是第一种,有非有边。有为一边,非有为一边。所以,有和无称为二边。有无二边会产生常和断的结果。也就是在有边会产生常见,在无边会产生断见。先说有边。“彼所执实有补特伽罗以为坏灭立空性故。”这是有边。有一些人,对佛法所讲的空性道理不能正确地认识。他认为,首先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补特伽罗──也就是有情,然后把有情消除之后,也就空了,就是空性。这是一种常见,因为他执著有实在的补特伽罗。“或于无我分别为无。”还有一种人,他听到佛法说无我的道理之后,他就以为什么也没有,有情、假我这一切都不存在。这很容易产生断见的结果。
    “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中道行,谓不为灭补特伽罗方立空性。”为了离开实有和非有的两边,所以说中道行。中道行就是中道。这里告诉我们,所谓空性的建立,并不是把实有的补特伽罗灭掉之后,然后才建立空性。这是怎么回事呢?“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际亦空,后际亦空,中际亦空,乃至广说。”空性,它是一切法的本性,它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样子。一切法的本性是空性。这种思想跟中观的无自性空的思想非常相似。这种空性,过去、现在、未来,这一切法,不管在任何一个时空里,它的本性永远都是空的。
    二、能所寂边
    “分别所寂分别能寂各为一边,执有所断及有能断怖畏空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虚空喻。”寂是寂灭。能够使烦恼寂灭的智慧,这就是能寂。所寂指所寂灭的对象,比如涅槃。智慧就是能寂,智慧能够使烦恼和痛苦寂灭,证得所寂的涅槃。
    说到寂灭,有的人就害怕了。他以为学佛修行,了脱生死,生死烦恼寂灭,灭掉之后,那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吗?什么都没有了,是不是进入一种断灭?因为这样就产生执著,认为有所断及有能断怖畏空故。因为认为有一个实体被寂灭掉,被智慧给断除,由此产生一种耽心,耽心自己落入空见。如果意识到生死本来就是寂灭的,生死寂灭了,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生死本来就是没有自性的。如果把生死执著得非常实在,告诉你要把生死解脱掉,你就会觉得生死很可怕。这实在的生死解脱了,以后再也没有生死。没有生死,这个生命还能不能延续?你就会考虑这个问题。如果能够认识到,生死烦恼本来就是寂灭,本来是空,本性是空,那么,现在说到生死的寂灭,乃至将来修行寂灭生死,寂灭烦恼,你就不会害怕会落入空见,也不会害怕空。

    “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虚空喻。”为了离开能寂和所寂的二边之见,所以说虚空的譬喻。虚空本来就是空的,并不是云彩去了它才空。其实,云彩即使在的时候,它们也是空的。同样的,在生死海中,烦恼、生死虽然存在,但是,这个生死和烦恼,它们的当下是空的,不会因为有生死、有烦恼就不空了。
    三、怖畏边
    “分别所怖分别从彼所生可畏各为一边,执有遍计所执色等可生怖故,执有从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画师喻。前虚空喻为声闻说今画师喻为菩萨说。”
    什么叫分别所怖呢?怖和下面的畏都是害怕的意思。怖畏就是害怕。怖和畏好象是两边,其实还是一边,是一边的两种状态。怖指所怖的对象,畏指能畏,对某种境界产生恐怖和害怕的心理。执著有遍计所执色等可生怖畏。因为执著实在有这些色等六尘境界,因为把六尘境界看得太实在了,所以面对生死的流转充满着恐惧和怖畏。比如说声闻人,因为他们把生死看得非常实在,所以他们就“观三界如火宅,视生死如冤家”。害怕的原因是因为把它看得太实在了。如果把它看得如梦幻泡影,那你还会害怕吗?
    另一方面,是面对这种境界──实在的物质现象所产生的恐怖。进一步,还执著痛苦,把痛苦看得太实在,所以执著“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对恐怖的六尘境界所产生的种种痛苦,产生一种强烈的畏惧心理。之所以害怕生死,因为生死太痛苦了。这个世界上的人,很多人活得很痛苦,活得很累。现在这个社会,找工作赚钱越来越不容易。竞争性很强,竞争力太强,生存不容易。没有钱的人想要生存很痛苦,想要过好日子,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即使是有钱的人,也搞得身心憔悴,烦恼很多,活得很痛苦。
    为了远离恐惧和怖畏两边,学佛的人在修行中因为对六尘境界以及对生死现象的恐怖所产生的害怕,所以就说画师喻。生死如画,画是虚假的,它不是真实的东西,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没有什么好害怕的。说是这么说,做起来不容易。
    “前虚空喻为声闻说今画师喻为菩萨说。”这里有两个比喻。前面所说的虚空喻和现在所说的画师喻。虚空喻是对声闻人说的,画师喻是对菩萨说的。因为声闻人容易堕入断见,容易沉空去寂,所以对他们说虚空喻。菩萨容易对生死产生怖畏,这就使他在发心上产生一种退失。为了使他们的发心不会退失,所以就为他们说画师喻。
    四、所能取边
    “分别所取分别能取各为一边,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幻师喻,由唯识智无境智生,由无境智生复舍唯识智,境既非有识亦是无,要托所缘识方生故,由斯所喻与喻同法。”
    这是二取──能取和所取。能取是能认识的见分;所取是所认识的相分。能取是一边,所取是一边。你们(听众)是一边,我(法师)是一边。你们这么多人一边,我一个人一边(众笑)。我是能取,你们是所取。其实,我看到的你们,不是真正的你们。知道吗?我看到的是我的相分,你们是我的相分。你们是我“变”出来的(众笑),是不是?我也是你们“变”出来的。你以为我占了你们的便宜吗(众大笑)?学了这么长时间的唯识,懂不懂这个道理?你们是我的相分,你们是我所缘的,你们属于我的疏所缘缘。这是唯识的道理。所缘缘有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我所缘到的是亲不是疏。亲所缘缘是我自己变现的。所以,我看到的你们,属于我自己的。而你们呢?你们作为我的疏所缘缘,疏所缘缘是我的增上缘。然后,以你们这个疏所缘缘作为增上缘的情况下,我才变现出一个我自己的亲所缘缘。明白了没有?下一次你们回去,回去告诉师父,你们都是我“变”的(众大笑),师父一听,当心给你一巴掌(众笑)。
    为了离开这二边,所以说幻师喻。我们不要把能所对立起来。能取和所取,其实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识的自证分所变现的见分和相分,都是自己变现出来的。你一定要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所取和一个实实在在的能取,这能取和所取绝对是对立的。这不对。为了离开这二边,所以说幻师喻。能取和所取就象幻师、魔术师,他能变出很多的东西。《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中讲得非常清楚,举的是幻师喻。幻师在街道上变现了很多飞机、导弹,还有卫星、原子弹之类的,结果把联合国吓坏了。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幻师变出来的。既然是变出来的,它就没有离开能变的识。
    所以,“由唯识智无境智生”。认识到唯识所现道理。那么,以往所认为的,在认识之外有一种实在的境界,这种认识,不会产生了。平常人所认为:一切境界都是在认识之外,而且它是实在的。这是不对的。假如学习唯识之后,意识到一切都是唯识所现,都是人们的认识所变现出来的。所以说无境智生。没有实在境界,这种认识就产生了。所谓心外无境。唯识所要说明的就是心外无境。有人说,心外无境,那么,你说泰山在你的心外还是在你的心内?泰山也在你的心内吗?(众笑。──其实是识所变现的。)请问,泰山是什么时候变现出来的?在你没有出生之前,它存在不存在?如果它存在的话,又怎么可以说是你变现出来的呢?完了!
    假如这样跟别人讲唯识,肯定不堪一击!肯定狼狈不堪(众笑)!你应该告诉他们,我所认识的泰山,没有离开我的认识。你所认识的泰山,没有离开你的认识。他所认识的泰山,没有离开他的认识。是不是这样?想一想,看看有没有人想得出来,把我驳倒。谁要驳倒我,有奖!奖《佛光大辞典》一部。《佛光大辞典》是目前汉语系里佛教大辞典中编得最好的一部辞典,这是将来研究教理必备的一套工具书。
    认识到唯识的道理之后,就会认识到离识以外,实在的外境是没有的。当认识到境界空了之后,再反过来,又要进一步认识到,所谓唯识的这种认识,也是空的。因为,心和境,它们是相待而有的。所以说,“境既非有识亦是无”。境是非有的,识也是空的。境是空的,识也是空的。
    所以,修学佛法,即唯识的修行,就是要把妄识所构建起来的生命系统,彻底地把它推毁,把它粉碎。所谓的开悟,开智慧,有的人开悟时还会听到一种响声,“咣”的一声,开悟了(众笑)!这声音无比地大。有一种人修“心中心密法”,它通过打坐、结手印、诵咒语,一坐必需坐两个钟头。据说,大概只要坐上一千坐,就有爆炸的可能,就能打开。打开什么呢?打开生命的宝藏,也就是开悟的意思。通过打坐,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爆炸的现象,所谓爆竹就是粉碎妄识构建的生命系统。
    《指月录》中记载了一位叫香严的祖师。他曾经侍候过马祖,精通教理,一天到晚在文字堆里钻研来钻研去,很多时间我们一样,结果一直没有办法开悟。后来,他一气之下,再也不研究教理了,跑到一个山沟里去住茅棚,一天到晚开始参禅、耕地、种田、扫地、锄草。有一天在锄草的时候,他捡了一块瓦片,顺手扔出去,瓦片掉在地上,发出一声很清脆的声音,他就开悟了。还有禅宗里讲的某祖师,因为听到破竹的声音,或者听到什么东西掉到地上的声音而开悟的。
    所以说,学佛修行,要把妄识系统,──其实,我们的生命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妄识的系统,由妄识构建起来的系统;还有一个是由智慧构建起来的系统。诸佛菩萨的生命系统就是由智慧建构起来的系统。修行的过程,就是把妄识构建起来的系统粉碎掉。这就是《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境界很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成就,是在“无智亦无得”的基础上成就的。以前我曾经跟你们说过,学佛很简单,把自己越修越简单,把妄识系统越修越简单,不要越搞越复杂,这就成了。这很重要。
    为什么说境空之后心也空呢?“要托所缘识方生故”。原因是识的生起,要依附所缘的境界。如果所缘的境界没有了,那识还有没有呢?识也是没有。比如说,眼识要有九缘才能生起,耳识要八缘才能生起。其中的所缘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境。如果所缘缘的境没有了,识就不能生起。
    “由斯所喻与喻同法。”用这个所喻的道理来说明能喻。用幻师的比喻来说明唯识境空心也空的道理。在中论里,也打了一个比喻。什么比喻呢?幻师幻作一只狮子,或者是幻作一只老虎也行,变出来之后,再把它吃掉。本论打了一个这样的比喻,具有现代意识的。我们变出一颗炸弹,把老虎给炸毁。所以,这样境空心也空,都没有了,同归于尽。心空境寂是智慧开发的基础。
    五、正邪边
    “分别正性分别邪性各为一边。”正和邪,正性是一边,邪性是一边。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性。正性就是正性离生,指的就是见道。见道,指成就智慧,证得实相,远离生死,所以叫正性离生。那么,在见道之前,都是属于邪性。见道之前,比如说,暖、顶、忍、世第一,包括在凡夫的状态中,这所有的都属于邪性的范畴。邪和正的区别,从它们的本质上来说,正性指无漏智,邪性指有漏妄识。用前面说过的话,当一个人进入见道的时候,无漏智慧的生命系统才开始运行。而在见道之前,所运行的都是属于妄识的有漏系统。所以,它是属于邪性。
    “执如实观为正为邪二种性故。”如实观在加行位。在加行位上能产生四种寻思,还有四种如实智。如实智的开发,是在忍和世第一位。如实观到底属于正性还是邪性呢?从它本身来讲,它是属于邪性的系统。但它又能引发正性,所以又有正性成分在其中。
    “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两木生火喻。谓如两木虽无火相由相钻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还烧两木。”为了离开正邪二边,把如实观定为正或者定为邪;认为如实观是正的,或者认为如实观是邪的,这都不对。这种如实智,你不可以把它定为是正,因为它属于妄识邪性的系统。你如果把它定为邪,这也不对,因为它马上就能引发正智了。正智和正性的产生,必须通过它来引发。
    这里举了一个两木生火的比喻。这个比喻非常好。两根木头生火,木头不是火。但是,木头又可以引生火。木头里没有火,但是,它可以引生火。两根木头虽然没有火,可是却能磨擦出火来。这是钻木取火。我们可以根据《中论.因缘品》来说明,非常有意思。木头里有没有火的自性?假如说有火的自性嘛,为什么它不在磨擦之前就起火呢?所以,如果说有火的自性,它应该在磨擦之前就起火。如果说没有火的自性,它怎么会产生火呢?没有的东西就不应该产生嘛!好比一粒沙不能榨出油来,一大堆沙同样不能榨出油来。同样的,一根木头不能起火,两根木头也不应该钻出火来。如果有火的话,它应该早就有火。这是中论的思想。
    火燃起之后,然后再把木头也烧毁。就象如实观的这种智慧,它虽然不是属于正性离生。但是,一旦通过如实观引发了正性离生的无漏智慧之后,反过来又能把如实观的这种妄识彻底地打破和粉碎掉。这道理是一样的。
    “此如实观亦复如是,虽无圣道正性之相而能发生正性圣慧,如是正性圣慧生已复能除遣此如实观,由斯所喻与喻同法,然如实观虽无正性相,顺正性故亦无邪性相。”如实观虽然没有圣道正性之相,但是能够发生正性圣慧。正性圣慧一旦引生之后,它又能除遣这种如实观。因为如实观顺着正性,能引发正性,所以不能说它是邪性。
    六、有无用边
    “分别有用分别无用各为一边,彼执圣智要先分别方能除染或全无用,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初灯喻。”有用无用,主要指圣智,无漏智慧要不要通过分别才有用。或者说分别了之后是有用还是无用?有用和无用各为一边。
    有些人执著,无漏圣智一定要先有分别之后,然后才能除去这种染污的烦恼。如果不先分别的话,就不能除去染污烦恼。前面已经讲过,当无漏圣智生起的时候,断除这些有漏的杂染,寻常是不需要用分别的。但是,有些人就执著,圣智一定要先有分别,然后才断除杂染。如果不分别的话,圣智就无用,就不能有断杂染的作用。
    为了要离开有用、无用的分别,所以说初灯喻。就象一盏灯,当灯点起之后,黑暗就消失了。灯破除黑暗要不要分别?不需要分别。只要有光明的地方就没有黑暗存在。光明出来了,黑暗自然就消失了。太阳出来了,黑夜自然也没有了。这是不需要分别的。
    七、不起及时边
    “分别不起分别时等各为一边,彼执能治毕竟不起,或执与染应等时长,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后灯喻。”
    分别不起是一边,分别时等是另一边,各为一边。前面讲的几个问题主要是针对圣智的生起所提出的问题。现在,外人又问难,无漏圣智为什么一定要到见道时才能生起呢?它为什么不能早点生起呢?要么无漏圣智永远不能生起,要么它能长时现行,无始无终。还有,杂染也应该跟无分别智一样,它也是无始无终的,不应该断除。因为杂染本身也是无始的存在。而无漏智、无分别智也是无始地存在。《大乘起信论》中说,真如是无始的,无明也是无始的,无始真如,无始无明。既然无明是无始的,真如也是无始的,那么,无明能不能被断除?如果断除之后,将来还会不会生起?
    为了离开这两种边见,所以说后灯喻。就象灯一样,点亮之后,它才能破除黑暗,黑暗也因为灯被点亮,它自然就没有了。后灯喻是什么意思呢?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灯现在没有点起来,但是,以后可以点起来。就象智慧,现在没有开发出来,以后可以开发。还有一层意思,灯虽然没有点起来之前,是跟黑暗同时存在的。灯一旦点亮之后,黑暗就随着逃跑了。点灯的时候,黑暗是不是逃跑?黑暗有脚吗?有。黑暗跑得快得不得了。光跑得多快,黑暗就跑得多快。


Copyright(c) 2006-2008 www.chinabl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益阳白鹿寺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益阳迪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维护

客堂电话、传真:0737-4208349 知客师:明谷法师 1310737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