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白鹿钟声正觉学院白鹿衔花佛教通讯慈善事业佛学常识禅书禅画佛门礼仪论 坛
辩中边论50(第四期)
文:admin     添加时间:2009-2-17 0:00:00

四、不动无倒
    于不动无倒者,颂曰:
    于不动不倒,谓知义非有,非无如幻等,有无不动故。
    论曰:前说诸义离有非有,此如幻等非有无故。谓如幻作诸象马等,彼非实有象马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诸象马等而显现故。如是诸义无如现似所取能取,定实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所取能取而显现故。等声显示阳焰、梦境及水月等,如应当知。以能谛观义如幻等,于有无品心不动散。如实知见此不动者,应知是于不动无倒。
    不动指心不为妄境所动。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心不为妄境所动呢?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有正确的认识才能达到不动。如果能够做到不动,那就是没有颠倒,如果心为境所动,就会有颠倒。
    “论曰:前说诸义离有非有,此如幻等非有无故。”不动无倒主要建立在对诸义的认识上。义是依他起的事相。对依他起事相的认识要远离有和非有,如远离梦幻等。印度人很善于制造各式各样的幻术,如魔术之类。《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中说,幻师在十字街头,堆集了一大堆木材、稻草,然后变出很多象、马等,结果造成交通堵塞。幻师所变化出来的东西非有非无,不能说它是有,也不能说它是没有。到底有没有呢?
    “谓如幻作诸象马等,彼非实有象马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诸象马等而显现故。”幻师幻化的象马等不是实在的有,也不是实在的没有。它是乱识所显现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所以,这个世界是虚妄的世界。我告诉大家:这个世界是众生打妄想打出来的。你知道现在的世界为什么比以前的世界更繁荣昌盛更丰富多采吗?因为现在的人妄想特别多,思想特复杂,也更富有创造力,所以世界丰富多采。以前的人心地单纯,思想简单,所以修行容易成就。今天的人妄想多,思想复杂,修行而不容易有成就。
    “如是诸义无如现似所取能取,定实有性。”前面举的是比喻,幻师所幻现的这些象马不是实有,不是全无。依他起相所显现出来的所取和能取,它也不是实在的有,不是真实不变的有。因为说到实在的有必然是真实的,固定的,不变的,这才叫做真实有。依他起相不是这样,依他起是假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说依他起相不是真实的有。
    “亦非全无,乱识似彼所取能取而显现故。”但是依他起相也不是没有。因为当乱识──也就是妄识生起的时候,它就会显现出见分和相分。见分为能取,相分为所取。所以,显现出的能取和所取,见分和相分,不能说它没有。
    “等声显示阳焰、梦境及水月等,如应当知。”等指前面所讲的“非无如幻等”,如幻是个比喻。其实还可以举出许多的例子。譬如说,阳焰、梦境及水月等。“阳焰”指太阳照在地面上有水的地方,鹿以为是一片汪洋,满以为有水可以解渴,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梦境”指梦中的境界。“水月”指水中的月亮。这几种境界,不能说它是实在的有,也不能说它是实在的无。比如说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中的境界,在醒来以后,固然是没有,但在梦中却是实实在在的有。《唯识二十颂》中,反驳外人关于唯识的道理的时候,也引梦境作为比喻。《金刚经》中说的“如梦幻炮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般若经》中关于有为法、关于缘起法这方面的比喻更多,除了这六种比喻以外,还有如镜中花、如水中月、如乾闼婆城等等。可见《般若经》的说明和唯识宗的说明有它们相类似的地方,同样把依他起看成是梦幻泡影。从这些比喻就可以知道怎么样去看待依他起相。
    “以能谛观义如幻等,于有无品心不动散。”当我们能够真正如实地看到依他起相的虚妄幻化时,,心念就不会被妄相所动,不会七上八下、颠倒梦想。世俗上的人之所以心随境转,之所以环境的变化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痛苦,之所以为八风所动,原因就是他们把现实的一切看得太实在了,执著得太深了,太在乎了。所以,他们的痛苦才会很深。如果能随时看作如梦幻泡影,对什么都不在乎,还会痛苦吗?这就是超脱,超脱出来,就活得洒脱自在。得大自在就从这里去得。所以,在修学佛法中,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如何提高自己的认识,如何开阔自己的心胸,这才是修行的关键。如果不能把这些关键提升,修行肯定没门,肯定修不好。整天斤斤计较,一天到晚婆婆妈妈,将来只能是一个婆婆妈妈的法师。
    “如实知见此不动者应知是于不动无倒。”如实地认识依他起相,不为之所动,这就叫作不动无倒。
    五、自相无倒
    于二相无倒者,谓有自相及共相中俱无颠倒。于自相无倒者,颂曰:
    于自相无倒,知一切唯名,离一切分别,依胜义自相。
    论曰:如实知见一切眼色乃至意法,皆唯有名,即能对治一切分别,应知是于自相无倒。此依胜义自相而说,若依世俗非但有名,可取种种差别相故。
    自相就是法的自体相,自相也就是自性。每一种法的存在,都有它的自相,都有它的自性。从唯识宗的角度来说,自性既是这一法存在的本体,也是这一法存在的特性和作用。比如说,水以湿性作为它的自相;火以暖性作为它的自相。每一法都有它的自相,这是从依他起有为法的角度来说。其实自相还有更高一层的意义,就是指圆成实的胜义自相。依他起是一种世俗自相,圆成实自相是胜义自相。所以,当说到自相时,不仅仅要认识到世俗的自相,同时也要认识到胜义的自相。
    “论曰:如实知见一切眼色乃至意法,皆唯有名,即能对治一切分别,应知是于自相无倒。”怎么样认识自相无倒呢?如实地认识一切眼色乃至意法就能认识自相无倒。从眼色到意法,其间已经包括了六根六尘十二处乃至六识,要如实地认识到六根六尘六识这一切依他起相都是一种假名。当能够认识到一切都是假名的存在,就能对治一切分别。这一切分别指虚妄分别。能对治一切虚妄分别就是自相无倒。
    “此依胜义自相而说。”这是根据胜义自相而说的。从胜义谛的角度,从绝对真理、最高真理的角度来看,这个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一种假名存在,它们没有实体,所以依他起相非实有。这是从胜义的角度来说。
    “若依世俗非但有名可取种种差别相故。”但是,如果从世俗的自相来说,一切法的差别宛然存在。所以在佛教中有这样的两句话:一句是“真谛门中不立一法”,这是从真如胜义这个角度来看不立一法,一切法的差别都不可得。另一句是“世俗谛中不舍一法”,在世俗谛中一切法的差别宛然存在。所以,中观般若思想讲,毕竟空宛然有,宛然有毕竟空。这种认识就是自相无倒。
    六、共相无倒
    于共相无倒者,颂曰:
    以离真法界,无别有一法,故通达此者,于共相无倒。
    论曰:以无一法离法无我者故,真法界诸法共相摄。如实知见此共相者,应知是于共相无倒。
    自相是每一法特有的相,共相是众多法所共有的特征。每一个人,从自相来说,每个人的年龄、籍贯、大小轻重、高矮胖瘦都不一样,志向也不一样,任何一个人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自相不一样。此外,还有一个共相。比如说,出家人都是统一的剃发染衣,这是出家人的共相。但是,每一个出家人又都不一样,各有各的自相。所以,共相中有自相,自相之外还有共相。一切法都是如此。无常是一种共相,无我也是一种共相,苦空也是一种共相。所以,共相是从一切法所共有的特征来说的。
    “论曰:以无一法离法无我者故。”什么叫共相呢?法无我就是共相。因为无我建立在一切法上,一切法都具有无我的特征,一切法没有脱离无我。所以,无我就是一切法的共相。同样,无常也是一切有为法的特征,无常也是一切有为法的共相。
    “真法界诸法共相摄。”真法界就是真如,真如也是诸法的共相。在《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中讲到诸法胜义谛相,它有四个特征,其中一个特征是遍一切一味相。既然是遍一切一味相,那么真如无所不至,是一切法所共有的特征,所以说真如就是共相。
    “如实知见此共相者,应知是于共相无倒。”能如实地认识真如法界就是共相无倒。


Copyright(c) 2006-2008 www.chinabl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益阳白鹿寺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益阳迪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维护

客堂电话、传真:0737-4208349 知客师:明谷法师 1310737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