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二、略为三位
此诸分位差别虽多,应知略说但有三种。其三者何?颂曰:
应知法界中,略有三分位。不净净不净,清净随所应。
论曰:于真法界位略有三,随其所应摄前诸位。一不净位,谓从因位乃至加行。二净不净位,谓有学位。三清净位,谓无学位。
“此诸分位差别虽多,应知略说但有三种。其三者何?颂曰:应知法界中,略有三分位。不净净不净,清净随所应。”修行的过程虽然有很多,但是不外乎这三种状态:一是不干净的状态;二是干净和不干净混在一起的状态;三是纯粹清净的状态。
“论曰:于真法界位略有三,随其所应摄前诸位。”在真法界位上,从整个成佛修行的本身来说,总共略有三个过程,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可以概括前面所说的十八种过程,十八个位次。
“一不净位,谓从因位乃至加行。”不净位就是不清净。有漏就是不净,无漏就是清净。从因位一直到加行位的过程都属于不净位,因为他们都在有漏状态中修行与生活。
“二净不净位,谓有学位。”有漏和无漏夹杂在一起。当在有学位的修习过程就是有漏和无漏夹杂现行的,一会儿是有漏,一会儿是无漏。
“三清净位,谓无学位。”当一个人进入无学状态,这个时候生命也进入一种纯粹无漏的状态,进入清净位。这三位分得非常好,简单明了,特别清楚。
甲三、依位说人
云何应知依前诸位差别建立补特伽罗。颂曰:
依前诸位中,所有差别相,随所应建立,诸补特伽罗。
论曰:应知依前诸位别相,如应建立补特伽罗,谓此住种性,此已发心等。
“云何应知依前诸位差别建立补特伽罗。”刚才已经谈了修行的位次,现在再来谈谈人在修行的过程中与修行过程到底有什么差别。在一些位次一些过程中修行人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颂曰:依前诸位中,所有差别相,随所应建立,诸补特伽罗。”根据前面修行过程的不同来确认修行人到底是属于哪一种位次的人。
“论曰:应知依前诸位别相如应建立补特伽罗,谓此住种性此已发心等。”根据修行人的位次来确认他到底属于哪一修行层次的人。这是什么道理呢?比如读小学的就是小学生;读中学的就是中学生;读大学的就是大学生。同样的,从修行的过程中来确认修行人的位次也是这个道理。在发心位的状态就是发心位的菩萨;如果说已经进入初果位,那么就是初果的圣人;如果说已经进入无学位了,那么就是无学位的圣人。根据所修证的位次来确定修行地位,就象拿到硕士证书了就是硕士学位,拿到博士证书就是博士学位。
甲四、结说
修分位总义者,谓堪能位即种性位,发趣位即入加行位,不净位、净不净位、清净位,有庄严位,遍满位谓遍满十地故,无上位。
这是总结。
堪能位就是种性位。这种人有能力学佛,有能力修行。比如有菩萨种性,就有能力做菩萨,有能力成为一个菩萨。如果有声闻种性,就有能力成为声闻,这是基础,所以很重要。发趣位指入加行位。不净位指所有初果之前和初地之前的位次都属于不净位。净不净位指三果之前和八地之前的果位都属于净不净位。清净位指四果、八地以后的果位都属于清净位。有庄严位指在修行的过程中,初果以上,初地以上所成就的种种神通、智慧、功德等就是有庄严位。遍满位指十地。无上位指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