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白鹿钟声正觉学院白鹿衔花佛教通讯慈善事业佛学常识禅书禅画佛门礼仪论 坛
辩中边论35(第四期)
文:admin     添加时间:2009-2-17 0:00:00

乙十、乘善巧
    已说谛义,乘义云何?颂曰:
    由功德过失,及无分别智。依他自出离,是乘义应知。
    论曰:应知乘者,谓即三乘。此中如应显示其义。若从他闻涅槃功德生死过失而起此智,由斯智故得出离者,是声闻乘。不从他闻涅槃功德生死过失自起此智,由斯智故得出离者,是独觉乘。若自然起无分别智,由斯智故得出离者,名无上乘。
    乘指三乘、五乘或一乘。乘是运载的意思,从凡夫修行到成佛,修行的整个过程所运用的方法,就叫作乘。就象旅客必须乘坐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才能到达目的地一样。同样,在学佛修行上也要依止某一种法门,或是人天乘,或是声闻乘,或是菩萨乘,修行的人才能成就。依止人天乘的法门,就能成就人天乘的果位;依止声闻乘的法门,就能成就声闻乘的果位;依止菩萨乘的法门,就能成就菩萨乘的果位。这就是乘的道理。
    “论曰:应知乘者谓即三乘,此中如应显示其义。”乘就是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它们的内容是什么?它们的含义是什么?
    “若从他闻涅槃功德生死过失而起此智,由斯智故得出离者,是声闻乘。”首先说声闻乘。声闻人听闻四谛教法,然后发起修行解脱生死。更具体一点说声闻人“从他闻”,从佛陀或者说是佛陀的弟子处听闻。听闻涅槃的功德,生死的过失,然后产生厌离生死寻求解脱的认识和智慧。因为有这样一种智慧,自然会厌离这个世界,寻求出离。学佛的人如果缺乏出离心,那么对世间的吃穿住行、名闻利养、荣辱得失等等,贪著不舍。贪的东西特别多,烦恼也会特别多。所以要有出离心,在修学佛法过程中以出离心为基础,然后根据四谛法门去修行,这就属于声闻乘。
    “不从他闻涅槃功德生死过失自起此智,由斯智故得出离者,是独觉乘。”独觉也叫缘觉。缘觉的特点和声闻乘不一样。缘觉的特点是“不从他闻”。佛陀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独觉能够独自觉悟人生的真理。不过,一般来说,缘觉都是在佛陀不出世的时候出世,通常说的辟支佛就属于独觉。独觉乘的圣人,他们看到花开花落,看到云卷云舒,看到生老病死,看到悲欢离合,看到成住坏空,自然就能产生一种无常的认识和智慧,自然就会对世间产生厌离,不再贪著世间,所以“不从他闻”。当他认识到无常的时候,他自己意识到涅槃寂静是好,生死缠缚是不好,自然就能看到涅槃的功德,生死的过失。由这种智慧而得到出离的人就是独觉乘。
    “若自然起无分别智,由斯智故得出离者,名无上乘。”无上乘指佛乘或者指菩萨乘。如何区分大小乘呢?通常是看你的发心:也就是说你发的是出离心还是发菩提心。如果发的是出离心,那么就是声闻乘;如果发的是菩提心,那么就是无上乘。本论则以为:自然生起无分别智,不必通过渐次观行,这种人就是属于无上乘,属于大乘。这是从根机上来说的。如果从发心、从结果上,就不是这样区分了。比如说,从结果看:声闻乘证的果位是解脱身,而菩萨证的是法身。
    说乘善巧真实的意义是破执观行者性。修行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是个修行者,我在修行,我证得什么什么果位。从乘真实善巧来看,三乘行者是因为根机不同,而成就不同的圣果。并非有唯一不变的主体在决定着。
    乙十一、有为无为善巧
    已说乘义,云何有为无为法义?颂曰:
    有为无为义,谓若假若因,若相若寂静,若彼所观义。
    论曰:应知此中假谓名等;因谓种子所摄藏识;相谓器、身,并受用具,及转识摄意、取、思惟。意谓恒时思量性识,取谓五识,取现境故,思惟即是第六意识,以能分别一切境故。如是若假若因若相,及相应法总名有为。若寂静者,谓所证灭及能证道能寂静故。彼所观义谓即真如,是寂静道所缘境故。如是所说若诸寂静若所观义总名无为。
    这个颂解释有为和无为的特点,有为和无为各自包含的意义。
    一、有为法的特点:
    “论曰:应知此中假谓名等。”第一个特点是假。《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有为法的存在是虚妄不实的,从它的名称到它的现象都是不实在的,不是真的。所以说它虚妄不实。
    “因谓种子所摄藏识。”第二个特点是因,因指万法产生的因缘。有为法的产生以及有为法的特点就是有因有果、有因有缘。因是种子所摄的藏识,指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作为宇宙人生、万法生起的因,尤其重要的是它所含藏的种子。种子有几种?两种,名言种子和异熟种子。无为法是不是也属于因缘所生法呢?不是,无为法不是因缘所生法。如果无为法是因缘所生,那么,就应有生有灭。如果有生有灭,那就是因缘所生法,如此无为法跟有为法又有什么区别了?中观所说的无为法没有离开缘起,但并不是说无为法是缘起。
    “相谓器、身、并受用具,及转识摄意、取、思惟。意谓恒时思量性识,取谓五识,取现境故,思惟即是第六意识,以能分别一切境故。”第三个特点是相。相是体相。这个相指有为法的体相。有为法的体相是什么?它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一器,指器界,包括山河大地。器界能够盛东西地球就象一个最庞大的器界一样,能够装山河大地和众多的生灵。二身,指有情的根身,也就是浮尘根和净色根。三受用具,指根身受用的器具。比如住房、家具、电器等,都属于受用具。还有人所受用的一切: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鼻子所能闻到的,舌头所能尝到的,身体所能接触到的等等,都是受用具。
    此外还有转识。指前七识。转是转起,以第八识为因而生起前七识,所以叫转识。转识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转达、传送。第八识的种子传送到外界,把外界的东西转到第八识,所以叫转识。转识有三义:1、意。“意谓恒时思量性识。”恒时思量性识指第七识。第七识是“恒审思量我相随”。第七识在八个识当中,它的活动基本上没有间断,所以,在作梦时还有自我意识。在修行的意义上说,转变第七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整个修行的关键是破除我执,我执的根源就是第七识。2、取。“取谓五识取现境故。”取指前五识。前五识在三量中属于现量,在三境中属于性境,取眼前的境界。所以说“性境现量通三性”。3、思惟。“思惟即是第六意识以能分别一切境故。”思惟指第六意识。第六识的特点是善于思惟。它具有“三性三量通三境”的三种分别,能够分别一切境界。
    “如是若假若因若相及相应法总名有为。”象以上所说的若假、若因、若相,就是一切有为法的体相。除此之外,跟这八识心王相应的心所法,即《百法明门论》中的前四位:心法、心所法、色法和心不相应行法,都是属于有为法。
    二、无为法的特点:
    “若寂静者,谓所证灭及能证道,能寂静故。”第一个特点是寂静。平常说,没有人吵的地方,或者说住在山里,因为不受尘嚣的干扰,就认为寂静。事实上这并不是真正的寂静,因为在你的内心还存在燥动不安的因素。佛教以为只有涅槃以及通往涅槃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寂静。这就是所证灭的能证道。
    有的人认为灭就是什么也没有了,说到涅槃就耽心断灭。一个人不修行的时候,执著有我,这是常见;当修行的时候又耽心断灭,这是断见。因为对“灰身冺智”不能正确理解。认为“灰身冺智”之后,生命的个体还存在不存在呢?那个时候以什么形式出现?涅槃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个人是否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有的人很耽心这些问题。学佛法要有正思惟,这很重要。要想把佛法变成自己的智慧,要想对佛法有深刻的认识,必需靠如理思惟。思惟,不是瞎想,而是在正法、正见的基础上,在闻熏经教的基础上去思惟,不是关起门来胡思乱想。乱想很可怕,越想越烦恼。所以,除了佛法之外,能把思想变得越简单越好。平常不要乱想,要思考就思考佛法的问题,对佛法的问题多多思惟。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单纯。单纯是人生幸福的一个关键因素。
    人和动物哪个过得好?不能一概而论。从物质生活的环境来说,当然是人过得好,否则就不说人身难得了。有一点可以感觉得到的是,人在物质上的享受,相对动物来说,人可能会过得比较好。当然也有一些动物过得很好,生活在一个很自然的环境中,尽情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优越条件。从精神上的痛苦来说人恐怕要比动物严重。因为人有复杂的思想,人的很多烦恼不是从肉体带来的,而是从思想上产生的,是人自己想出来的。比如有钱的人,吃的、穿的、住的,样样都有,整日无所事事,坐在房间里,胡思乱想,一天可以想出很多烦恼来,动物可能没有这个本事。但动物不可取的地方是愚痴。而成佛却要有高级的思惟作为基础。
    “彼所观义谓即真如,是寂静道所缘境故。”第二个特点就是彼所观义。彼所观义是圣道所证得的境界,即真如。从这里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道理:真如从所缘的角度来说,它是境界。从证得的结果来说,它叫涅槃。涅槃和真如不是两个东西,真如是属于无分别智所缘的境界。
    “如是所说若诸寂静若所观义总名无为。”以上所说的,寂静和所缘的真如境,没有烦恼,这种无分别的智慧,总称无为。无为就是无生灭,有为是有生灭,有造作。无为不从生灭不从造作而来。观有为无为是为了破除执缚解者性。
    应知此中缘蕴等十义所起正知,名蕴等善巧。
    “应知此中缘蕴等十义所起正知,名蕴等善巧。”前面已说五蕴、十二处等十法,对这十种法认识了、了解了就叫作十种善巧。“善”就是知道,认识了、了解了就是善;“巧”不仅仅是知道,而且非常熟悉,熟能生巧。对某种事干得非常熟悉就是善巧。比如玩电脑,玩得无比的熟练,那就是对电脑很善巧。对早晚两堂功课很熟,念得特别好,那就是对功课善巧。反之,就不是善巧了。


Copyright(c) 2006-2008 www.chinabl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益阳白鹿寺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益阳迪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维护

客堂电话、传真:0737-4208349 知客师:明谷法师 1310737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