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如果没有根本的慈悲,那未方便的权门就等于没有锁钥,打不开来,便失去了佛法利人救世的胜用。但是佛的大慈悲心又是怎样发起的呢?可以说:佛自菩提树下成道,发现诸法法性平等,众生佛性平等,而许多众生都是因迷成着,不知这种道理,沉沦苦海,不得出头,所以他就动了悲天悯人的慈心,誓愿救拔众苦,同登彼岸。这便是从慈悲的本心,开出方便的权门,说法讲学,席不暇暖,为众生服务,在人间奔走呼号了五十年。
慈悲的解释:慈能兴乐,是仁慈爱物;悲能拔苦,是同情的济援。慈悲是瞋恚残暴的反面,有了慈悲,人类间才有温暖,才有快乐;人类失去了慈悲心,才会发现兽性,大家互相瞋恨,互相争斗,互相残杀。中国儒书说:“天地大德曰生,生者皆不欲其死。”孔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儒家戒杀,排斥霸道的残暴,提倡王道的仁政,与佛教慈悲救世的宗旨,颇为相符;不过佛教施行慈悲的对象,范围非常广大,不限于人类,人类以外的一切众生,甚至是最低等的动物,只要有生命的,都要用慈悲心去爱护他,去同情他,去救济他,使他们离苦得乐,才算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佛教的慈悲意义和博爱相似;但不同普通一般宗教学说所嚷的博爱。他们虽嚷博爱,实是爱而未博,因其所爱的对象,只限于爱自己的亲眷戚友,爱自己的种族国家,或爱信仰自己的宗教学说的人;如果你不信仰他的宗教、他的学说,他不但不爱你,反要予你以不利,要把你打入火狱。如果真的是这样,还配称他是博爱吗?真正的博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是无限制的,是无等级的。那样的爱,唯有从佛教的慈悲中可以找得;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把施慈的对象和界限都忘了,只觉自己和一切众生同体,众生的苦便是我的苦,众生的乐便是我的乐,完全从无分别彼此的好心出发,把慈爱扩展到这种程度,方算是博大浩瀚,茫无涯际了。佛说:“我观大地众生,一如罗侯罗。”可见佛心平等,普遍广大,决不是普通煦煦为仁,孑孑为义的人,以及一切有阶级观念而谈博爱的宗教学说所可比拟的。
佛教的慈悲,所以能无限的扩展,是由于佛陀大彻大悟,大智大力,透视宇宙人生的原理,省识众生界的生命,循环往来,互相交涉,冤亲顺逆,已溶为一体。梵 经所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从之受生,当生孝顺心,慈悲心。”把一切众生都视同自己的父母师友、兄弟姊妹,再无亲疏厚薄的界限可分,阶级可划,只觉得救拔他人,是自己应尽的天职与义务。责任未了,义务未尽,便是要侧隐恺怛,于心未安,所以能当仁不让,见义勇为,把慈悲的博爱,扩展到无限的境域。
问题练习:
1.佛教的慈悲心是从何而发的?
2.慈悲二字怎样解释?
3.儒教与佛教的宗旨相符否?
4.佛教的慈悲和普通宗教学说的博爱有何不同?
5.慈悲的扩展是根据何种理论?
6.默写出梵 经中所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