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问:“沙门奚事?”曰:“事道。”“事道孰为本?”曰:“德行为本。”僧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钝以福修;沙门者,取慧焉,足矣,德行奚为?”
有一位僧人问说:“出家人要做甚么事情?”,我回答说:“在办道、求道。”他说:“求道最根本,最要紧的是甚么?”我說:“是德行。”他说:“唉呀!”您真顽固,上根利器的人修慧而入道,下根钝器的人修福而已,所以出家人主要在求得智慧,有智慧就足夠了,要德行干什么?”
予曰:“先民有言,德行本也。又云士之致远者,先器识,况无上菩提之妙道,而可以受非其器乎哉?”
狮子之乳,匪琉璃瓶,贮之则裂。举万钧之鼎,而荷以一叶之舟,不颠趾而溺者几希奚!
我说:“古人尝说,德行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又说,立大志做大事的人,要先衡量自己的器质和识见,何况佛门至高无上的正等正觉的妙法,岂是随便人可以修成的吗?
裝贮獅子的奶水如不用琉璃作的瓶子,那就会裂开;好比手举着万斤重的鼎,乘坐一叶小舟,几乎没有不翻跌淹死的了。
今沙门稍才敏则攻训诂,业铅椠如儒生,又上之则残摭古德之机缘而逐声响,捕影迹,为明眼者笑。听其言也,超佛相之先;稽其行也,落凡庸之后。盖末法之弊极矣!
现今的出家人,稍具聪明才智的,就专攻注解考据之学,和儒家书生一样地致力研究典籍。聪明才智再高一点的,则零碎地拾捡古来祖师大德应机说教的机锋语,来唱和自己,捕捉到的只是祖师的皮毛残渣,据为己有的,乃是捕风捉影来的不实在的东西,反而受到明眼人的讥笑。這些人讲起话来,句句彷彿比佛祖还要高明;但考察他的行为,比平凡庸碌的人还不如。末法时期,这种坏现象,实在很糟糕啊!
予为此惧,集古善行,录其要者,以十门罗之。何者?离俗染之谓僧,故清素居其首。清而不严,狂士之清也,摄身口意,是诸佛教,故受之以严正。严正繇师训而成,师者,人之模范也,故受之以尊师。亲生而后师教,遗其亲是忘本也!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故受之孝亲。忠孝无二理,知有亲,不知有君,私也。一人有庆,而我得优游于林泉,君恩莫大焉!故受之以忠君。忠尽于上交,而惠乏于下及,則兼济之道亏,故受之以慈物。慈近于爱;爱生者,出世之碍也,故受之以高尚。高尚,非洁身长往而舍众生也,欲其积厚而流光,故受之以迟重。迟重而端居,无为不可也,故受之以艰苦。劳而无功,则苦难而退,因果不虚,故受之以感应终焉。
我很怕修行人落到上述这种地步,所以蒐集古来善行的记事,摘录重要的几则,分成十大类发表出来。哪十大类呢?远离世俗的污染才算出家人,出家首先要讲到清高朴素,所以第一类善行是‘清素’。但清高而不严肃,变成狂狷之士的清高了,学佛的人必须要收摄身口意三业,才能成就,所以第二大类善行是‘严正’。严正的行为要靠老师的教诲才能秉持不误,老师实在是做人的模范,所以第三大类善行是‘尊师’。有双亲生养你,长大之后才能接受老师的教道,遗忘其双亲而不孝是忘本啊!且戒行律仪虽然很多,但最要紧的还是孝顺,所以第四大类是‘孝亲’。忠臣出于孝子,忠孝的道理是一致的,只知道有亲情,不知道有君恩,乃是自私的行为,书经上说:‘一人有庆,万民咸赖。’有了君主的德政,国泰民安,才能出家,清闲自在地游于山水林泉下,君主的恩惠实在大啊!所以第五大类是‘忠君’。但是忠道较偏于对上级的交往,缺乏对下级恩惠的施予也是不对的,必须兼顾到贫困的人,所以第六大类是‘慈物’。慈和爱很接近,出家人产生爱染,是修道的一大障碍,所以第七大类叫‘高尚’。但高尚不是要孤芳自负,远弃众生,一方面还期望修行人能先充实自己,功夫高深了自然才学德行的光芒就四射,所以第八大类叫‘迟重’。为迟重而隐居,清闲无事也是不可以的,所以第九大类选‘艰苦’的善行。有人怕劳而无功,不再艰苦卓绝,退了道心,其实因果感应是丝毫不爽的,所以第十大类取‘感应’的善行做结束。
十行修而德备,则任法之器也。地良矣,而后佳种投;心醇矣,而后至言入。无上菩提,庶可希冀。不然。一鄙夫耳!
人道未全,焉知佛道?即使利根多慧,而慧弥多,障弥重,将安用之?
以上十种善行都修齐了,德行才算完善,方堪任修习佛法的人才。好比地质改良肥沃了,然后可以播种好植物;心地精纯了,然后至理铭言才能信解受持。至高无上的菩提大道,庶几可期望成就。不然的話,只能算是一個鄙陋的凡夫而已!
做人的道理都做不好,那能学佛?纵使你根器利,多智聪,反而有害,智力愈高,障碍愈重,修行愈不易成就,这种无德行的人,怎么能出家修行呢?
僧云:‘吾法一尘不立,十行何施?’
予曰:‘五蕴纷纭,四大丛沓,何谓无尘?’
僧云:‘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予与一掌曰:‘学语之流,如麻似粟。未在,更道!’
僧无对,色然而起。
予笑曰:‘蔽面尘埃,子何不拭?’
我说完了这些话,这位禅师又说:‘我修的妙法一尘不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十类善行将施用在何处?’
我说:‘明明色、受、想、行、识五蕴炽盛纷扰,地、水、火、风四大繁复遍漫,怎么说是无尘呢?’
他说:‘四大本来空相,五蕴本非实有。’
我给他一个巴掌,说:‘目前学古德的口语,用表自己的见地的人,实在太多了,您回答的不中肯,再用您自己见地境界的话回答看看。’
這位禅师无法再回答,很不高兴地站了起來。
我笑着說:‘您老现在满面怒容,正是四大五蕴蒙蔽在脸上的尘埃,您为何不擦掉呢?’
慎之哉,毋升高不自卑,无妄谈般若,自取殃咎,无醉于虛名。修其德,殚其精诚,以致力于道,力极而心通,然后知不拨万行,不受一尘,终日不空,终日不有,夫是之谓真慧。显吾子究心焉!
出家人要注意啊!登高要自觉渺小,切莫自大,不要妄说般若,滥解性空,自找祸殃。也千万不可沈醉于虚荣的名利啊!好好地修养自己的品德,竭尽精诚之心,全力去辩道,竭尽心力,大死一番,久之自然心开悟达,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不撇弃万行,但也不受染一尘;终日不着空,但也终日不执有的真空妙有的中道第一义说,这才是真正佛门的智慧啊!但愿出家人要用心参究一番。
予未闻道,兼薄于德,今为此害,为务求时弊,而酬佛恩耳。明达之士,苟不因人弃言,幸展转以告夫禅者!
万历十三年仲冬日杭沙门祩宏识
我很惭愧尚未体会无上大道,加以德行浅薄,写本书,主要目的,在求能挽救目前出家人的大毛病,用以报答佛恩而已。明智达理的人,如蒙不因我浅薄而弃置我所说的话,还希望展转流通,告訴那些修禅的人。
万历十三年仲冬日杭沙门祩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