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白鹿钟声正觉学院白鹿衔花佛教通讯慈善事业佛学常识禅书禅画佛门礼仪论 坛
似梦非梦 百事皆缘(2007年第2期)
文:admin     添加时间:2009-2-13 0:00:00

杭州的宝山上有一座广严寺,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常去那里和僧人朋友们谈天。有一次,东坡独自在寺里漫步,不知不觉间走进一个偏僻的院落。一间小房,掩映在山石后。房门开着,东坡便轻轻推门进去。只见一个须眉皆白的老僧,在那里伏案读书。东坡恭敬地走上前去参拜,老僧只是漠然地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没说,随即把头低下去接着看书。房里光线很暗,也没有点灯,老僧的身影,连同简单的陈设,都让人觉得有点恍惚,似乎这里并不是人间。东坡静静地站了一会,走出门来,向别人打听,才知道这便是广严寺著名的高僧云闭梨,在此闭关修行已将近十五年了。
      不久,东坡受命赴常州任,等再次来到广严寺,已经是一年以后。对于那位云闭梨,东坡念念不忘,还想去拜访。僧人告诉他说,云闭梨已经在几个月前圆寂了。临终前,写下一首偈子:“诵经一字礼一拜,头白眼眵坐尘界。天鸡临梦啼一声,明月一轮观自在。”意思是说,死背经文,一直不明白佛法含义所在;直到有一天豁然开朗,觉得心性清明,无挂无碍。也就是表明这位云闭梨经过长期的修行,一朝“顿悟”,明心见性了。看来这位云梨也是个禅师,他的这种“顿悟”接近于神秘的体验,在后代特别是清代一些禅师中间也往往出现。
       听说斯人已去,东坡怀着莫名的惆怅,又一次走进了那座小院,推开虚掩的房门,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云师来宝山,一住十五秋。
读书常闭户,客至不举头。
去年造其室,清坐忘百忧。
我初无言说,师亦无对酬。
今来复扣门,空房但飕飕。
云已灭无馀,薪尽火不留。
却疑此室中,常有斯人不。
所遇熟非梦,事过吾何求。
      东坡说,云大师已去,只可惜我没能向他请教,得到他的亲传。去年的事情,仿佛像梦一样,现在我面对着这间空屋,真怀疑这里是否住过这么一个人。人世间的遇合,也许都如梦境,不知何时来,也不知何时去。既然这段因缘已散,那我也就不再求了。在这最后一句时又恢复了他的旷达洒脱。
      “所遇孰非梦”,东坡的笔下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世事一场大梦”、“古今如梦”、“人生如梦”、“未转头时皆梦”、“事如春梦了无痕”……有些时候,说到“梦”,东坡是含着伤感的;但在上面的诗里,东坡说“事过吾何求”,则是一种平和淡然、“随缘”的禅者心态。
      按佛教的观点,世间一切有情众生,从“无明”到“老死”,出入于轮回之间,都是因为心中不能断“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的关系是:无明缘(因为)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因果链条。十二因缘,是佛创立的“世间法”,世间万事的变动,都是因为这“十二因缘”的聚散离合。
      十二因缘,在佛家看来,是虚幻不确实的。《楞严经》中记载,佛对阿难说:“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本来的“真心”、觉性是圆满清静的,并不沾染于死生及世间其他事物。之所以会沉迷于种种俗事,是因为我们在虚妄的想像中“立因缘性”。演若多在镜中看不到自己的头,便认为自己的头不见了;身处因缘中的我们,也是在“迷头认影”,为因缘所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要“出世间”,解脱之法便只有断十二因缘。
      禅者,并不回避,畏惧因缘。有个叫卧轮的人自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镜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惠能回敬他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生活在世间,我们无法逃脱因缘。禅者和常人的区别,只在于对因缘的态度。把因缘看得很重,贪恋于因缘,是常人;把因缘看得很轻,来时则安然,去时则以微笑相送,是禅者。
      禅者的态度,便是我们所说的“随缘”。
      禅者深知,“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缘”,至也无言去不闻。像镜花水月,我们可以欣赏到它的美丽,但却无法永久拥有。
      因此,何妨采取一种冷静淡然的态度。缘来时,坦然地去迎接它,品味它;缘去时,挥一挥衣袖,把最后一片云彩也留到曾经的天空,然后轻装上路。偶尔回首,用一颗禅心体会一下这世间的因缘。也许,你会发现这因缘,真的妙不可言。


Copyright(c) 2006-2008 www.chinabl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益阳白鹿寺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益阳迪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维护

客堂电话、传真:0737-4208349 知客师:明谷法师 13107377139